在国内外经济复苏动能分化、金融风险隐现的复杂环境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于3月6日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明确释放“择机降准降息”的政策信号。这一表态不仅揭示了货币政策的灵活布局逻辑,更折射出在净息差、汇率等多重约束下,结构性工具优先级的战略性提升。
2025 年,我国财政领域释放出强烈信号,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赤字率的提升到政府债券规模的扩大,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加大,更在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上,凸显出清晰且有力的民生导向。
在当今时代,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愈发紧密,科技金融作为金融 “五篇大文章” 之首,已被提升至全行业的关键高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指导意见》着重指出,要强化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撑 ,这充分彰显了国家对科技金融前所未有的战略重视。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积极行动,引领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力,诸多举措相继出台,效果初显。
外汇储备规模的回升,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战略定力的生动诠释。当全球金融体系面临重构,中国以 “稳字当头、以进促稳” 的政策框架,在风险中捕捉机遇,在变局中开创新局。
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选择再次成为市场焦点。2025 年 3 月的利率决议中,欧洲央行连续第五次降息 25 个基点,将存款利率从 2.75% 下调至 2.5%,但政策声明中的措辞调整引发了市场对其政策方向的深度博弈。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与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围绕货币政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风险防控及资本市场改革等核心议题作出系统阐释,释放出维护经济稳定、提振市场信心的强烈信号。两位高层的表态不仅勾勒出 2025 年金融政策的清晰脉络,更以务实举措回应了市场关切,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的表态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划定了清晰坐标。这场持续 90 分钟的发布会,不仅释放了总量宽松与结构优化并重的政策信号,更透露出中国金融体系正在经历的深层次变革。
站在金融强国建设的新起点,两会代表们的建议正在勾勒中国金融的进化路径。从田轩代表的 "三方面投资者保护" 到陈雨露委员的 "六个强大" 论述,从吕建中代表的 "非诉解纷" 到冉冉代表的 "双城经济圈协同",这些智慧正在转化为政策红利。
北京,2025年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部长通道"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的发言透露出中国金融监管思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到科技金融创新试点,一系列政策设计折射出监管层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艺术,展现出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监管智慧转型。
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房地产首次被置于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的首位,并首次将 "稳住楼市" 写入总体要求。这份报告不仅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止跌回稳" 的基调,更通过三大突破性政策,勾勒出房地产市场从短期救急到长期转型的完整路径。
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金融" 一词被提及 22 次,较往年显著增加。这份报告不仅勾勒出货币政策、资本市场、风险防范等领域的改革路径,更释放出金融体系全面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为了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工作要求,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知识产权金融发展,加强对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的支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日前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深圳市、宁波市等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