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并购贷款创新、绿色金融突破、普惠服务升级等举措,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融资支持体系。
未来十年,随着养老金入市、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绿色经济崛起,中国有望从 “全球工厂” 转型为 “创新策源地”,成为全球资本的 “稳定锚” 与 “增长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6.14万亿元的贷款增量,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刻度。当制造业与小微企业占据信贷C位,当政策工具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映射出的是增长逻辑从“要素投入”到“效率驱动”的深刻转变。
2025 年 3 月 10 日至 11 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信贷市场工作会议,为全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锚定航向。会议以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五篇大文章为核心抓手,提出 "总量稳定、结构优化、风险可控" 的总体要求,释放出货币政策精准滴灌与市场化改革协同推进的强烈信号。
会议认为,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条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新职责新使命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和金融稳健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金融监管总局的此番政策布局,看似是技术性调整,实则是中国消费金融治理模式的里程碑式变革。当“合理商定还款期限”取代“一刀切催收”,当“场景化产品”替代“标准化信贷”,折射出的是金融体系从“资金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进化。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有关司局负责人就相关通知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央行的此次政策突围,绝非简单的业务流程优化,而是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规则制定的关键落子。当跨国公司通过中国资金池实现全球资源高效配置时,实际是在为人民币资产构建"制度黏性"。
央行释放的政策信号,本质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中的主动选择。当美联储陷入 “高利率 - 低增长” 困境、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时,中国正通过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金融改革蹄疾步稳、风险防控未雨绸缪” 的组合策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金融网董事长何世红认为,北交所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多元分层的新阶段。这个曾经被边缘化的市场,正通过制度创新和产业赋能,完成从"试验田"到"主战场"的蜕变。
2025 年 3 月 13 日,中国印钞造币集团发布声明,严正否认通过任何渠道发售虚拟货币,揭露不法分子冒充其名义进行网络诈骗的行为。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虚拟货币领域的监管漏洞,更折射出国有企业品牌信任被滥用的深层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