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机构投资者如何看待资本市场走势备受关注。作为资本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握有超19万亿元投资资产的保险资金如何备战后疫情时代更是牵动市场神经。6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延续一季度的趋势,二季度以来险资对上市公司的调研热情更加高涨。就板块而言,未来成长性相对确定、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方向的医药科技行业个股备受青睐。分析人士指出,当前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处在历史均值水平,港股估值更是处在历史底部区域。如果从长期视角来看,权益配置价值有所提升。
6月9日,中国平安在国际专业财经杂志《财资(The Asset)》举办的2020年“三星可持续投资大奖 - 机构投资者,ETF及资产服务“中,获评为“年度中国最佳ESG投资机构-保险类”。这是中国平安连续两年获得此项殊荣。此外,中国平安所推行的《平安集团低碳业务和运营政策》亦获得该杂志编辑部三星推荐。
从排队疯抢到门可罗雀,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的狂热正逐渐降温。近日,来自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以下简称“香港保监局”)的一组数据显示,一季度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新单保费惨遭“腰斩”,对香港新单保险市场“贡献”更创下近八年新低。受其影响,香港长期业务新单保费收入也应声下跌近三成。缘何一季度内地新单保费遭“腰斩”?内地居民又青睐哪些香港保险产品?随着疫情逐渐平稳,下半年,香港保险新单市场会否实现回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稳定,“开门红”未红的保险业,4月经营状况能否迎来“晚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5月31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独家获悉的一组数据显示,4月保险业利润总额实现337.45亿元,环比大增32.01%,而拉动利润增速转正的功臣非投资收益莫属。有分析人士指出,4月股票和债券成交情况较红火,利好政策也频出,险资偏爱的科技和医药行业都出现了大幅上行,预计二季度保险业还会实现恢复性增长。
16.6万亿元是保险业“浇灌”实体经济的最新成绩单。为发挥保险资金来源稳定、成本较低、期限较长等优势,让实体经济获得更多源头活水,5月27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对符合国家导向的投资项目,从投资范围、投资比例等给予政策支持。同时,还将建立保险资管产品注册服务绿色通道、改革投资管理能力备案机制、拓宽服务实体企业范围等。在业内人士看来,助力实体经济利国利民,但险资在具体投向和标的选择方面仍需谨慎对待,防范信用风险并尽量避免“踩雷”情况的发生。
继今年2月银保监会鼓励各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推广线上业务,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后,5月24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近日银保监会划定了财险线上化率指标,即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业内人士分析,圈定具体指标是保险业线上化转型的又一针强心剂。
伪造虚假病例、篡改检查报告、虚构保险事故……随着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欺诈也不断翻新花样。为适应保险欺诈风险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提升反保险欺诈的工作效能,监管部门将重拳出击。5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银保监会已于近日下发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开展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通知》,就相关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等进行明确,并强调了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工作重点。在业内人士看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望推动行业信息共享,降低识别保险诈骗成本,不过,这项工作也任重道远,难点仍存。
后疫情时代,多数企业裁员、降薪只为“活下去”,而保险公司却反其道而行,接连发布聘才计划,掀起逆势招聘潮。近期,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保险、大家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先后启动校招或社招,提供岗位数量动辄上千甚至过万。北京商报记者梳理招聘职位发现,保险公司除了对销售、核保、理赔、客服等一线岗位需求量颇大外,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信息科技类岗位及养老运营、护理培训等医疗卫生岗位也成“香饽饽”。
18日晚间,中国人保(601319.SH)发布保费收入公告,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期间,中国人保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379.42亿元,同比增长2.27%。
经历了3个月的低谷期后,4月上市险企保费终于重回高光时刻。截至5月17日,除中国人保外,其余4家A股上市险企均披露了前4月保费数据情况。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前4月上市险企合计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61%;而从单月情况来看,4月,保费重回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6.57%。其中,健康险业务增速领跑,较去年同期增长超五成。
保险机构违规种类名目繁多,据统计,违规原因明确指向“编制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占比达三成。一方面,此类资料是企业对外传递自身资质和运行情况的载体,是各利益相关者判断企业状况的主要依据,也是保险监管行政决定的重要参考,所以企业有动力“美化”;另一方面,这些违规行为一般没有消费者投诉,也通常不涉及公司治理等大事件,因此往往需要监管部门扩宽检查覆盖面、加强现场检查、提升检查的技术手段才能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