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发布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2019 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 50 个城市进行了 2 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本季收入感受指数为 52.6%,比上季下降1.5 个百分点。其中,17.3%的居民认为收入“增加”,比上季下降 2.1 个百分点,70.6%的居民认为收入“基本不变”,比上季上升 1.2个百分点。收入信心指数为 53.1%,比上季下降 0.3 个百分点。
为稳定年末金融市场流动性,12月央行连续两次超量续做MLF,并重启14天逆回购。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需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保持市场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从而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银行降低LPR报价的点差。
“不管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本质上都是金融的活动和属性,都必须要加强监管。”在日前举行的2019第三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北京市副市长殷勇在谈到“监管沙箱”时强调,将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公开、产品公示、共同监管等柔性管理方式,在合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监管工具,着力提升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和前瞻性。
18日,央行重启开展2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全额实现逆回购,其中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2.65%,较前次操作下降5个基点。这是继下调1年期MLF和7天期逆回购利率后,最近4年来14天期逆回购利率首次下降。
近日,央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12月20日将在香港招标发行6个月期100亿元人民币央票。这是继今年2月、5月、6月、8月、9月、11月之后,年内央行第7次在香港发行央票。自此,央行先后7次出手,在香港总共发行了19期、累计1700亿元的央票,如此频繁的行动是较为罕见的。
12月16日,央行如期续作本次到期的286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根据公告,当日开展MLF操作3000亿元,比到期量多140亿元,操作利率维持3.25%不变,本次操作也体现了央行近期流动性投放的“收短放长”。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中国的融资租赁行业发展面临转型。“融资租赁行业应该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今的中国实体经济需要融资租赁行业发展。”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12日在“2019中国融资租赁年会”上表示。
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公告,通报银保监会系统收受“金融土特产”问题,其中特别提到了部分党员干部在网贷清理、打击非法集资案件查办中利用职务之便,搞“特权止损”的新型腐败现象,并列出17类名贵特产特殊资源清单,作为持续整治系统党员干部谋取私利不正之风和腐败的切实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12月10日发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1月至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43万亿元。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6.14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05亿元;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387亿元。
12月10日,央行发布11月金融数据,新增信贷、社融增量双双超出市场预期。其中,11月新增信贷同比多增1387亿元,企业贷款多增1030亿元。受新增信贷带动影响,11月社融增量比上年同期多1505亿元,反映出逆周期调控效果逐步显现,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强。分析人士指出,11月信贷和社融虽超预期,但规模增量基本合理,符合稳增长的政策基调。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短期降息概率较低,不过因明年初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等因素,存在一定的降准可能性。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2020年经济工作要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要让货币政策效应更多释放,应继续坚持深化改革,用改革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无论是疏通政策传导,还是丰富政策工具,都离不开“改革”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