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搭售和捆绑销售、手续费畸高、骗保骗赔等问题的意外险市场将迎来一场巨大变革。3月5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意外险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从推进市场化定价改革、强化市场行为监管等多个角度规范意外险市场发展,拟在2021年底实现意外险费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基本健全。而随着产品价格回溯调整机制的建立、针对恶意骗保的高风险客户“黑灰名单”的制定等相继落地,未来千亿意外险市场的众多乱象有望得到解决。
随着疫情的逐渐平稳,各行各业相继复工复产。但个别企业在复工后出现感染病例情况,导致再次停工停产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减轻企业顾虑、分担经营压力,各保险公司先后推出了各种复工保险产品。北京商报记者最新梳理发现,截至3月5日,已有25家保险公司推出复工复产专项保险110余种,包括责任险、意外险、营业中断险等,保障范围涵盖大企业、中小微企业及个人。
利率下行背景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久期缺口矛盾更加凸显。而随着多部委批准保险机构参与国债期货交易,上述风险将得到有效管控。3月3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银保监会已起草《关于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目前已在征求意见中,待正式实施后,意味着保险机构将正式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记者29日从广东银保监局获悉,截至2019年末,保险资金累计投资广东余额达10028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15.53%。
中国人保(601319.SH)近日发布1月保费收入,中国人保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25.0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33%;中国人保健康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8.8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06%;中国人保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44.6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78%。
海南省推出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之后,已有福建、江苏、广东、江西、云南等地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第一单先后签发落地。通过政保合作,在地方财政支持下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保险保障,在当下这个特别的环境下很有必要。专家建议,让企业放下包袱,积极投入复工复产,政保合作模式值得推行。
自3月1日起,财险公司在销售商业车险示范条款及1年期以上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产品时可采用备案方式。2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产保险公司产品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调整了财险产品审批备案范围的同时,还明确实施分类监管和属地监管,明晰了未来银保监会和银保监局产品监管的主要职责,前者向“谋方向、定制度、管重点”转变,后者向具体执行制度规定和属地监管转变。分析人士指出,此举释放出银保监会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信号,降低了保险机构推出新产品的成本,也降低了监管成本,提高了监管效率,有利于激发产品创新的市场活力。
2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吉昱华介绍,截至目前,财产保险公司与疫情相关的赔付金额为2460万元,其中涉及一线医护人员的赔付金额为657万元。
近日,A股5家上市保险公司已悉数披露今年首月保费收入。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今年首月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284.35亿元,同比增长6.42%。
2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公告,根据《保险法》第147条规定,从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邦集团)拆分新设的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家保险集团)已基本具备正常经营能力,中国银保监会依法结束对安邦集团的接管。
保险业首份年报登场。2月20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发布2019年年报显示,去年该集团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9.1%至1494.07亿元,相当于每天赚4.1亿元。而得益于保障型业务转型及科技应用,保险业务利润支柱作用愈发明显,净利润占比从2018年的65.3%提升至2019年的83.9%。
中国太平19日晚间发布公告称,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期间,该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91.48亿元,同比减少8.28%。其中,中国太平子公司太平人寿、太平财险和太平养老2020年1月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54.89亿元、29.22亿元和7.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