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否需要信用卡?如何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随着9月开学季的到来,这些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多位业内人士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校园金融服务要坚持“开正门、防风险、正观念”。
对于备受关注的大学生开办信用卡一事,记者走访北京地区的多家银行网点发现,目前普遍推荐大学生“办副卡”,即与其父亲或母亲的信用卡绑定,开办一张父母信用卡的副卡,所有欠款由父母偿还。
那么,大学生能否脱离父母独立开办信用卡?部分商业银行明确表示,大学生不能独立申请信用卡,因为他们尚未工作、无收入、无还款来源;部分商业银行表示,大学生可以尝试申请信用卡,但此申请可能被风险控制系统拦截,即便通过了审批,信用卡的额度也很低甚至为零,相当于银行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张“借记卡”,但该卡附加了信用卡权益,如电影、餐饮优惠和积分等。
大学生信用卡业务收紧具有历史原因。此前,乘互联网金融的东风,部分未经监管审批的机构违规开展校园贷款业务,一度乱象频出,如滥发高利贷、暴力催收、裸条贷款等,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为此,金融管理部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7年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疏堵结合、打开正门、扎紧围栏、加强治理。
如何打开正门?《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进一步针对大学生合理需求研发产品,提高对大学生的服务效率;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风险特点,开发既能满足大学生需求,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校园金融产品。
大学生有哪些金融服务需求?“大学生处于学习成长的阶段,多数人首次离开家庭进入校园,除了学生补贴、兼职收入等,暂未产生独立的收入来源,但会发生衣食住行等消费行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个人金融业务部网络金融处副处长江忠明说,其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账户管理需求,以“校园一卡通”为代表;二是金融知识普及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需求,以反诈、投资者教育资讯为代表;三是支付需求,以美食、出行、休闲娱乐等消费为代表;四是融资需求,以部分毕业生、准毕业生的创业、购房、家装、购车需求为代表;五是日常理财需求。
江忠明介绍,为了更好满足以上需求,工商银行于今年6月至8月,以“帮助青年择业、支持青年创业”为主题,面向全国应届毕业生、准毕业生,结合毕业消费、择业就业、入职发薪、租房安家等场景,邀请外部专家讲解择业资讯,推出代发工资、办卡优惠等入职礼包以及创业、安居等金融服务方案。
打开了正门,更要堵偏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违规借贷无序蔓延。其中,公安、法院等部门要主动、及时介入套路贷、高利贷、暴力催债等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协同发力,防止非法“校园贷”死灰复燃;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校园信贷服务时,要加强对第二还款来源的审核,从源头上把控信贷风险,坚持“刚性扣减”原则,金融机构在授信审批、额度调整时,在本行核定的总授信额度的基础上,要扣减申请人在其他金融机构已获得的累计信用卡授信总额,从而避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
从长远来看,还要进一步正观念、补教育。近期,多地金融管理部门已开展了“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投资消费理念、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提高金融素养。“信用是经济身份证,是大学生的隐形简历。”董希淼说,大学生要理性借贷,借贷后要及时还贷,确保自身的信用记录良好,杜绝过度消费、过度借贷。同时还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切忌轻易通过网络途径贷款,向非法金融机构泄露个人信息。 (经济日报 记者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