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居民投资意愿正在回升,4月、5月银行理财规模连续上升。但需注意,受多方因素影响,从一季度数据看,居民的投资意愿仍未恢复至去年第一季度水平。接下来,要重点持续丰富、优化金融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居民投资需求,并下大力气做好投资者保护工作。
投资意愿有所回升
“一降一升”的两组数据,折射出居民投资意愿正在回升。一方面,4月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3月住户存款的多增幅度也已明显收窄;另一方面,理财市场回暖。4月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大幅上涨,终止了近6个月的下降态势,5月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持续回升。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8.8%,比上季度增加3.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0%,比上季度减少3.8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股票”,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分别占比43.9%、21.5%、15.3%。
“4月、5月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回升,这是连续多月下跌之后的反弹,是一种较为自然的市场自我修复。”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已完成净值化转型,它的净值波动也随之加大,但部分投资者对此尚未完全适应,大量赎回了理财产品,产品规模随之下滑。另一方面,后续随着债券市场企稳,银行理财的破净率下降、收益率回升,银行理财尤其是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优势凸显出来,资金再次流向理财产品。
“近期,部分理财公司优化投资策略,缓解了理财产品净值大幅波动问题,提升了产品的稳健性。”董希淼说,此外,存款利率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部分存款回流到银行理财市场。
除了资产保值增值,居民的保险消费需求也有所回升。今年一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9.2%,新增保单件数同比增长34.6%,赔款与给付支出同比增长9.3%。“一季度,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速明显回升。”太平人寿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随着国民经济企稳回升,以及居民的养老保障、健康管理需求持续释放,寿险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目前保险产品在个人金融资产配置中的占比约为6%,相较于欧美市场有一定距离,随着养老需求逐步上升,养老保险产品有望成为刚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说,总体来看,家庭资产配置的重点将逐步由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银行理财、货币基金、保险产品等将愈发受到市场青睐。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银行理财产品规模逐步企稳,但其恢复态势仍不稳固,居民的投资意愿有待进一步提振。“从长远看,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满足居民在养老、就医、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帮助居民减少后顾之忧,进而降低预防性储蓄意愿、提振投资意愿与消费意愿。”董希淼说。
产品供给仍待优化
面对持续回升的居民投资意愿,接下来要在供给侧下功夫,进一步丰富、优化产品供给,推出更多精准满足投资需求的资产管理产品,有效缓解我国“储蓄率高、投资渠道窄”问题。
近年来,在金融管理部门、市场各方的共同推动下,金融产品供给持续优化,大额存单、特定养老储蓄、养老理财等快速发展。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养老理财产品同比增长173.3%,个人养老金理财快速增长,特定养老储蓄存款已达336亿元。
“在产品方面,我们注重突出理财业务的普惠性。”工银理财相关负责人表示,高度关注居民投资、储蓄等行为变化,开发精准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策略、产品形态,构建全谱系、全天候、全渠道的产品体系,帮助居民拓宽投资渠道。
从风险保障的角度看,人身保险产品供给也在持续优化。2021年10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旨在解决人身保险产品数量增长快、同质化严重、供给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具体来看,《意见》要求保险机构加大普惠保险发展力度,服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满足人民健康保障需求,提高老年人、儿童保障水平,加大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各种灵活就业人员等特定人群的保障力度。
“当前,居民的资产管理需求较为旺盛,以终身寿险、年金保险为代表的传统型保险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太平人寿上述负责人说,由于此类产品的保费缴纳、保险金给付均具有确定性,不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因而兼具人身风险保障、长期资产规划的作用,风险相对较低、确定性相对较高。
低风险、高确定性保险产品受青睐的背后,是居民依然较低的风险偏好。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671万,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99.01%,机构投资者占比仅为0.99%。其中,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个人投资者占比最高,达35.44%;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四级(成长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占比有所减少。
“在存款、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权益类理财产品中,目前固收类产品更受青睐,也就是说,客户的风险偏好依然较低,投资需求主要集中在那些‘收益虽然没那么高但风险相对低’的理财产品上。”曾刚说。
丰富金融产品供给,要以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需求为依据。“但目前的问题是,能够有效满足上述需求的产品供给依然有限,去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理财产品大量被赎回现象,恰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曾刚说,如何构造此类产品,这对资产管理机构、金融市场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看,接下来要有更多的标准化工具,在此基础上,资产管理机构才能构造出更多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底层资产。
与银行理财市场类似,保险市场也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保险机构更多依靠‘高保证收益’吸引客户,保险产品的创新步伐滞后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此外,保险市场的自身风险也没有完全出清。”陈辉说,从长期发展看,保险业要打造“产品+服务”模式,并持续优化、升级产品与服务,同时要注重效率的提升。
更好满足投资需求
接下来,如何更好满足居民投资需求?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资产管理机构要练好内功,持续提升投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机构要形成合力,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对于商业银行、理财公司来说,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投资研究能力。”董希淼说,重点要提升对于宏观经济走势、金融市场走势的研判水平,使得自身的投研能力能够更好地与市场变化、投资者需求相匹配。
“我们按照每日、每周、每月、每季的频度紧盯市场变化,强化市场研判分析,提升投研的深度、广度与精度,提高投资决策的胜率和赔率。”工银理财上述负责人说,在投研方面,工银理财搭建了“以投研文化为引领、深度研究为基础、大类资产配置和多元策略投资双轮驱动”的投研体系,形成了“战略锚定方向、组合精细管控、策略专精投资”的多层决策架构,构建了“市场策略、组合策略、标的策略”三层策略体系。
如何高效精准地触达客户、合理引导客户的投资行为,这是资产管理机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有效触达客户,工银理财通过工商银行财富顾问、客户经理体系以及手机APP财富社区、工银理财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力争在市场波动的第一时间,向客户及时传递市场信息、表达市场观点,合理引导客户的投资行为。”工银理财上述负责人说,关键在于做好投资者陪伴,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健康的财富观念,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享受长期投资、逆周期投资带来的回馈。
“接下来,保险业要进一步聚焦长期与保障型业务,特别是健康险、养老保险产品。”陈辉说。《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回归保障本源,围绕多元化养老需求,创新发展各类投保简单、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产品;与此同时,扩大商业健康保险服务覆盖面,立足长期健康保障,探索建立商业健康保险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目录,将更多医保目录外合理医疗费用科学地纳入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提高重大疾病保险保障水平。
太平人寿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公司将重点发力三类业务。一是政策性较强的业务,如普惠保险、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等;二是家庭保单,一张保单、一个产品,保多个被保险人;三是有“医疗+康养”服务场景支撑的综合保障方案。“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初步选定了7款终身寿险产品参与试点,覆盖约150万存量保单客户。”该负责人说。(经济日报 记者 郭子源 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