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各领域的跨界融合成为推动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5 年 1 月 26 日,金融摄影联盟在北京盛大成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金融与摄影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正式开启了深度融合的全新征...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金融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与调整。全球央行纷纷转向黄金作为避风港,美国多个州也相继宣布黄金为货币,叫停美元的唯一性,这一系列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因素,深刻影...
在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中,金融街于 2024 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025 年 1 月 23 日发布的 2024 年度业绩预告,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这家企业在过去一年的艰难处境。
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5.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6%。3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4%,同比高0.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国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通证)市场持续升温。NFT作为一项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在丰富数字经济模式、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潜在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隐患。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行业健康生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呼吁会员单位共同发起以下倡议
又到年报披露季,上市银行整体业绩亮眼。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4月11日,在A股上市的42家商业银行中,24家已披露2021年业绩,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7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11家城商行和农商行。整体来看,24家银行业绩向好,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其中20家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5.5个基点至2.76%,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平为2.75%,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倒挂,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健全金融法治的决策部署,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近年来,中国银保监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强监管政策引领,督促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1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43.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8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8.88万亿,较年初增长17.48%,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6.19个百分点。2021年,农业保险为1.7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72万亿元。
据全国工商联官网消息,近期,全国工商联与网商银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建支持小微、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小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自2021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召开常态化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工作部署会以来,各地相关部门重点聚焦“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协作优势,依托大数据共享应用,密切配合、持续发力,精准锁定涉嫌虚开骗税高风险案源,以“零容忍”态度开展常态化联合打击,成功破获了一批虚开骗税案件,严肃惩治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截至目前,已累计查处涉嫌虚开骗税企业4万余户。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努力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鉴于俄乌冲突持续和近几个月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6%,并建议采取行动保护全球经济。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更优惠、更少条件的金融支持;二是重新讨论设立一个多边机制;三是更多地使用特别提款权来补充官方储备;四是各国央行之间采取更有效的临时互换安排。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的工作要求,证监会拟于近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增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质效。
健全的公司治理是金融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根据银保监会此前出台的《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2022年是最后一年。有哪些工作计划和安排?三年公司治理,成效如何?各方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