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银行是中国共产党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立的红色银行,它发行冀钞,确立本位货币,发展根据地经济,有力支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被赞誉为“新中国金融的摇篮”。在当年战火纷飞的硝烟岁月中,冀南银行是如何隐蔽成立并展开各项工作的呢?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前身三大银行之一的北海银行,曾经是山东革命根据地的战时银行,足迹遍布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等地区,持续时间长达11年之久。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具有流通地域广、使用人口多、影响范围大、币值非常稳定等特点,在中国革命金融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937年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同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位于延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银行不同时期发行了三种货币,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同时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八路军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1939年,山西军阀阎锡山制造了“晋西事变”,断绝了对抗日根据地的供给;而在1940年日军向晋西北发动夏季扫荡,并采取一系列破坏措施,掠夺根据地的财富。1940年5月,以兴县农民银行为基础的西北农民银行成立。它通过发行货币, 发放贷款, 有效地开展货币斗争,支持根据地生产建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夺取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有一家当时最小的“国家银行”,它被挑在了红军的肩上,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守护着红色金融的“火种”,保障了红军的物资供给。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位于甘肃南梁,由于当地地势奇险,可作为安全隐蔽的后方基地。为活跃经济和商品贸易,根据地建立后就办起了集市,并先后发行流通两种货币,“招百商而不纳税,不设关卡不盘查”,公买公卖、群众优先。方便了群众的同时,红军的后勤补给也得以解决。
金融是社会经济的血液。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到四川北部的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开拓了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4日,川陕省工农银行在通江成立,为保流通,制造并发行了苏维埃货币,同时实行对工农的低息和无息借贷发展经济。而当时川陕苏维埃政府实行的财税金融制度也为苏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
20世纪初,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对农民横征暴敛。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人民更是面临沉重的苛捐杂税,那时的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的境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设立了内设机构——税务局,它的设立对减除人民负担、支持革命战争和苏维埃政权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932年3月,中华钨矿公司在江西于都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国有营利性企业。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唯一重工业,钨矿的开采增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财政收入,有力地支援了革命。
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事业的基石,成为了红色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苏维埃政权银行,有效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建设发展,巩固了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地处湘鄂赣边界,风景秀丽物产丰饶。1930年,彭德怀率红五军二、四纵队进抵龙港,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后方医院等相继创办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当时的龙港一度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支点。
上个世纪30年代初,随着闽西各地信贷机构的逐步建立。中共闽西特委在总结了它们的建设经验后,决定组建闽西工农银行,并于1930年11月7日正式营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革命根据地成立的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在闽西苏维埃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闽西工农银行统一发行货币,调剂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