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最亮眼的在电子支付领域:2021年,个人银行账户数量达135.9亿户,人均拥有近10个账户,线上支付交易金额合计约3500万亿元。在普惠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同样影响深远。金融机构通过加强金融科技应用,突破了物理网点和地域限制,触达更多普惠金融群体,不断拓展服务覆盖面,实现服务成本持续下降。金融科技初试拳脚,成效显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逐步得到应用,深刻改变了金融业的服务渠道、商业模式甚至行业格局。在相关金融科技助力下,金融支付更加便捷、高效,各类金融服务的使用成本也更低。
9月29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誓师动员大会上,中国银行重磅发布“数字进博”金融科技服务方案(以下简称“数字进博”)。
苏州银行助力苏州某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实现数字人民币母子钱包收单功能,是全国首家利用数字人民币母子钱包进行收单业务的医药销售企业。
为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创新本行绿色金融建设,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生态圈,积极赋能中小企业,10月14日,兴业数金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举办“绿色金融暨能源金融科技创新研讨会”,会议邀请兴业研究碳金融研究院、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各分行绿色金融领域专家,以及外部气候金融孵化器和科技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讨论。
兴业银行上线港澳台同胞数字人民币钱包业务,作为在厦台资企业高管,吴先生第二天便来到兴业银行厦门杏林支行“尝鲜”。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誓师动员大会上,中国银行重磅发布“数字进博”金融科技服务方案(以下简称“数字进博”)。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银行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光大银行成立三十年以来,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基础能力建设,主动融入数字经济生态。近期,光大银行APP与云缴费APP“双平台”全新升级数字人民币服务,为客户提供精准、优质、综合化的线上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扩大,金融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也日益提升。今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先后印发文件,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描绘了路线图。
金融科技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下大力气解决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堵点,数字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建设发展滞后,亟需采取切实举措加快提高数字化建设水平。在金融科技浪潮洗礼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向何处发力?中小金融机构又将如何突围?
近日,兴业银行以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身份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金融论坛,并以“匠心筑梦 数智融通”为主题,在论坛展区展示近期面向试点地区公众开放的兴业银行数字人民币钱包,获得参会者的广泛关注。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发布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产品——“元管家”。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是指基于预定事件触发、自动执行的可控制数字人民币的计算机程序。简单来讲,就是用计算机程序写一份合同,按照约定条件自动完成数字人民币支付履行合约义务。
近日,随着各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完毕,消费金融行业业绩也浮出水面。今年以来,受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冲击,短期消费信贷需求有所疲软。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消费金融公司成绩单依然保持增长态势,消费金融公司是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消费信贷投向重点发力在哪里?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